5月15~16日,2021(第三屆)有色金屬智能制造應用技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本屆研討會由上海市有色金屬學會、上海有色金屬行業協會、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市人工智能學會共同主辦。會上,來自智能制造、金屬生產企業和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智能制造技術最新發展現狀,以及如何推動有色金屬企業提升智能制造等熱點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智能制造是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重塑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途徑。中國要實現從有色金屬大國向強國的轉變,智能化無疑是重要的方向。加快有色金屬智能制造進程,推動有色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是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近年來,隨著智能制造的重要性越來越多被人們所認識到,智能制造的應用也在增多。在勞動力成本上漲和產業升級推動下,作為智能制造的基石的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應用也快速增加。
數據顯示,2014~2019年中國機器人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0%,2019年中國機器人平均密度為97臺/萬名產業工人,超過了全球及機器人85臺/萬名產業工人的平均密度。但與歐洲106臺/萬名產業工人的機器人平均密度相比仍有差距,與排名第一的韓國710臺/萬名產業工人的機器人平均密度相比,差距巨大。其中,行業占比分別為電子行業32%,汽車行業24%,金屬機械加工15%。機器人在線創始人、CEO俞俊承對于機器人應用前景看好。他預計,我國機器人密度將在2021年突破130臺/萬名產業工人,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荊學東教授對于工業機器人未來在有色行業的應用也很有信心。他表示,目前制造業從總體上來說,數字化程度仍比較低,要實現工業4.0,首先要實現數字化,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目前在全世界是增長最快的,而一線生產工人的短缺也將倒逼企業自動化轉型步伐加快。但他也提醒企業,在使用工業機器人時要考慮直接成本、間接成本以及經濟效益,機器人一旦使用,其后續的維護、維修成本一定會上升,有可能超出預計。此外,使用工業機器人時,零件尺寸規格需具有一致性,工業機器人不適合單件生產,以及小批量、個性化的生產。應根據機器人的特點優化原有的生產工序,特別是生產節拍;優化工序動作,機器人任務明確,且應簡單、單一,避免一臺機器人在同一個工位完成多個任務;要避免讓機器人完成復雜的任務;同時還要優化設備布局。荊學東認為,工業4.0的目標是人機共融,不是簡單的工業機器人換人,不是實現無人化。“不是所有的崗位、所有的工藝都適合用工業機器人來做;應實現人與機器人的有效結合,即人做人擅長的事情,機器人做機器人擅長的事。”他說道。
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陶鈞教授介紹了寶鋼在智能工廠建設方面的經驗。陶鈞介紹,冶金行業的智慧制造主要特征體現為現場操作無人化、工序操作一鍵化、生產安全無憂化、工廠管理精細化、服務支持遠程化、質量成本可視化、制造管理集控化、供需服務協同化等。寶鋼的智慧制造主要通過裝備、制造和運營三個層面的策劃推進,通過智慧制造,推進流程再造、管理變革,提升體系能力,支撐扁平化的股份總部+多制造基地的模式。他強調,技術手段只是基礎,要保證技術有效的推進下去,管理變革必須跟上,要通過一系列體系的能力建設,提高技術的有效落地并發揮作用。同時,智能制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一步步來,必須在已有的基礎上再往前跨一步。他建議,在推進智慧制造時,要先做頂層設計,按照先易后難的順序,從完善信息系統、提升自動化、實現集控、無人化等著手,再通過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策略推進。
上海市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彭惠紅在作會議總結時指出,各國產業正朝著更多關注效率和效能提升的方向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對環境的改善和對勞動者的重視,都要求實業領域加速產業升級。此外,勞動力資源的日漸緊缺,更加大了生產企業的作業負重。除了調整產品策略,改進產品質量和提高作業效率也成為生產企業的重任,智能技術正是解決這一任務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起到助推制造業升級換代,而且可以起到有效促進企業增效節支的重要作用。隨著有色金屬產業中新建和改造項目對新工藝、智設備、全管理、人安全和零污染的嚴格要求,智能制造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和重視。他表示,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面對有色金屬市場日益擴大的需求,智能制造對于有色產業的廣闊需求或會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建議,中小型有色金屬加工企業應重視生產過程管理智能化和生產工序裝備智能化,特別是生產工序智能化應重在生產工序自動化與數字化、信息化、互聯網以及云計算等的結合,以避免投資概念化而造成的浪費。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